手机版
站群导航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网

初高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

幼儿园

其他

今天是:

九月学习资料  以诗情滋养心灵 ——小学古诗词教学鉴赏与文化传承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29 20:04:44 浏览次数: 【字体:

小学语文中古诗词的课程地位已是经久不衰、无法被取代。为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要遵循育人规律,深度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滋养,使古典诗词充满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的活力。

一、经典诵读,情感共鸣

1.坚持经典诵读,提升文化品味。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来灿烂文化的经典瑰宝,极富节奏感与音律感。鉴赏古诗词、传承古文化须将语言和精神融为一体。诵读则是融通语言与精神唯一不可替代的感知活动,是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很多经典古诗词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更不可分析。千百年来的语文教育经验表明,坚持诵读经典诗词能让学生可与其含蓄凝练的语言美、九曲还同的情感美产生情感共鸣。在具体的古诗词学习和鉴赏实践中,学生无论怎么朗读和诵读,都是所有学习过程的一个基础和前提,都会增加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把握和对诗情画意的体验。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高年级教师很有必要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上下功夫和花气力,引领他们诵读出古诗词明快轻松节奏的喜悦之情,急促有力节奏的昂扬之情,低沉缓慢节奏的悲凉之情,从而增加语言积累,寄托精神追求。

2.探索经典精读,感悟诗情魅力。我国汉语言文学中的古诗词非常讲究审美、体验、感悟和直觉,体现独特的节奏和韵律。这种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心理结构完全区别于西方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小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词,应该重点感悟古诗词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展现中华民族感悟文化的独具魅力与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激发浓厚的古诗词学习兴趣,愉悦享受文化审美传承。如学习《泊船瓜洲》这篇课文,文本中的“一水”“只隔”“又绿”和“何时照我还”等词句,看似通俗易懂,但文中隐藏着一种浓烈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体验与词句审美,只有让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摇头晃脑地诵读, 才能把作者的思乡情结深刻感悟出来,与诗人产生共鸣;只有让他们闭上眼睛去摇摇晃晃地默背,才能把诗歌的生命内涵真切体味出来,从而进入古诗词鉴赏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这种诗与情交汇、情与境交融的经典诵读,学生才能从中领略诗情与诗心的持续绽放魅力。

3.力求熟读成诵,鉴赏诗情画意。古诗词的熟读成诵与情感共鸣有规律可循,需要教师遵循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情趣特征,不断探索诵读古诗与鉴赏文本的教学目标设置和学习方式方法。就诵读而言,应该先易后难和由浅入深。比如,先通过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读准字音,接着通过对文章的初步理解读出韵律;在此基础上读出意象,最后读出情感。就诵读形式而言,教师对古诗词进行领读非常重要, 其示范领读可以让学生找到读诗的节奏和韵律;可以配乐朗读,营造氛围,全班齐读古诗,提高诵读频率;也可以分成小组让学生分别找到自己的朗读节奏,更好地体会诗人情感;还可以鼓励学生“接龙式”地诵读,调动朗读积极性, 等等。学生通过掌握抑扬顿挫吟诵诗文的方法,既能感受语言音律之美,陶冶诗文意境之美,又能够积累语言,深深融入精神血脉。

二、意境赏析,涵养身心

1.借助意境审美鉴赏,发展审美观念。经典古诗词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作者除了直接运用情感词语描写自己的感情以外,往往还会借助一些事物的意境,亦即诗歌中所说的“意象”,来含蓄地传递自己的那种情感,渲染一种特殊的氛围。有的是借景说理,有的是借景抒情。普遍具有音声之美,意境之美,和品格之美等特征。例如,月亮往往是古诗词中思乡之情的载体。教材中出现的有关诗句诸如:李白在《静夜思》一文中描写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一文描绘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必须高度重视借助物象和实景表达文化意味的诗情画意表达手法,抓住意象,深入意境,去赏析古诗词,实现学会审美、涵养身心的教育目标。

2.运用意境深度赏析,传达美好精神。在古诗词的赏析与深究中,除了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表面词义外, 还应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通过简单的文字,有选择地抓住文中有深意的意境或者用得好的意象展开赏析。如带有情感倾向的意境:乐景、哀景,每个意境都具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或者能表现时间的意象:早上、傍晚、黄昏、子夜,每个时间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现。以部编小学语文三下教材中的《惠崇春江晚景》为例,课文借助桃、竹、蒌蒿等植物,河豚、芦鸭等动物,描绘出一副江南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作者在诗词里运用具有意境的事物展开内涵丰富的文本表述,把对祖国江南春天风景的喜悦情感和礼赞流露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借助古诗词包含的丰富韵味,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去揣摩、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

3.结合意境引发探究,融入精神血脉。古诗词经典作品具有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融合、情景交融与虚实相生的诗意境界。开展古诗词的情景赏析,需要引导学生围绕诗人描写的景物,结合当时当地诗人的情感,联系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将原本孤立的一个个元素加以有机组合,在对意境美的回味和欣赏过程中步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之中,引发想象,力求形成鲜活生动的画面。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将客观世界中的态、色、声组织在一起,使明月、清泉、松间、空山、渔舟、莲动和浣女等单独意象,能够构成一幅既完整又动态的山水墨画,形成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秀丽意境。在此类古诗词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意象探究诸如时间、地点以及作者思想内涵与情感等众多情况。由此,学生便会因象而意,逐步求索,深刻理解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感情,获得取之不竭的精神滋养,形成诗词文化传承创新的根基。

三、语言品味,传承文化

1.借助诗题诗眼,品味诗情之美。古诗词的语言短小, 但都十分精炼,且包含着深刻的情感和道理。例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王维的名句。在语言的品味中,学生只需抓住了这个“独”字,就能深刻理解身在异乡的异客情感。他们一旦抓住了这个诗眼,就能够体验到“倍思亲”时的孤单,更能深刻体会诗人见到别人团圆之时的寂寞。例如,在学习部编小学二年级教材中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教师只需要抓住“送”字这一诗眼,学生便会发现这不仅仅是描写西湖景色的一首古诗,而且还是作者对友人不舍的一首情深意切的送别诗。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借助诗题诗眼,浸润我们的文化基因,折射我们旺盛的

优秀传统文化需求,召唤我们筑牢文化自信与经典文化的传承。

2.抓住关键词句,赏析诗意之美。一首诗中往往都不乏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世代相传的名句。教学中应该借助那些关键性的重点句子来赏析:例如,《静夜思》一文需要抓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重点句;《登鹳雀楼》一文则要抓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重点句。还要引导学生从重要的关键字、词入手,去体会诗词的意境美,提高鉴赏力。如赏析部编版小学二上的《望庐山瀑布》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察第一句中“生”字由静到动的转换,体味庐山的烟雾缭绕,也可以通过对第二句“挂”字形象的感悟,体味瀑布从高处流下的动态之美景。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学习与品味,可以深刻感受作者的情感。

3.围绕语文素养,活化人文精神。古诗词是核心素养在小学教育实施中的有效主体。教师需要从提升语文素养的角度把握好古诗词的结构,体验好古诗词的深刻情感,深化古诗词对核心素养的有效构建。让学生通过“讲、读、解、悟”等环节,与传统文化进行亲密交流,逐步巩固古诗词基础知识的积累,提升人文底蕴,激发民族自信,养成乐学善学,勤于思考的态度和习惯,促进审美情趣与能力的提升, 使古典诗词在立德树人的当代教育中充满活力。


                                                                                                                      撰稿人:俞雨函

审核人:杜红芳

终审:陆炜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