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站群导航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网

初高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

幼儿园

其他

今天是:

【五月学习资料】浅谈统编小学教材中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策略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18 12:35:12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一批特殊题材的课文——革命文化类课文。课文蕴藏着中国共产党建党近百年历史中形成的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在众多的实践案例研究基础上,我提炼、总结出教学这类课文弘扬“红色精神”的三条有效策略:借助历史资料,以“真”动情,弘扬红色精神;鼓励多维认知,以“人”传情,发扬红色精神;品悟精妙写法,以“细”化情,传扬红色精神。通过教学革命文化类课文,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永远屹立的脊梁!

关键词:红色精神 革命文化 教学策略

 

“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依靠道德与法治这样的专业学科,还需要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真正落实“思政一体化”。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建议明确要求:“教科书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科书要注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基于此,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一批特殊题材的课文——革命文化类课文。

我认真研读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并进行细致梳理 , 共统计出革命文化类课文有 22篇之多 (19篇课文和 3篇课后链接 )。根据对这些课文的梳理 , 可以从文本内容的角度把它们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课文主要描述了革命伟人身上所发生的故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军神》《清贫》《十六年前的回忆》五篇课文;第二类课文主要取材于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英雄的战斗故事,如《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三篇课文;第三类是以革命岁月中发生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的课文,如《七律·长征》《开国大典》等。这些课文都是传统意义上的“红色经典”名篇,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建党历史中形成的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蕴藏于课文之中。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类课文有着十分特殊的重要作用。这类课文都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教学时应该在引导学生品悟语言的同时,把“红色精神”教育渗透在学习中。

那么,该怎样教学这类课文,才能让学生感知、习得、传承红色精神?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谈谈几点有效做法。

一、借助历史资料,以“真”动情,弘扬红色精神

革命文化类课文是用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叙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让后人能时刻铭记在心。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建党历史中形成的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就蕴藏于课文之中。可是,革命文化类课文又有着显著的共同缺憾,即文本故事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较大,学生对文本描写的内容比较陌生,缺乏学习上的心理认同,难以形成情感共鸣。为了缩短这种心理距离,减少陌生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心理认同感,教学中我采用补充更加直观的视频资源、图片资料和历史资料等方法,还原历史情境,以真动情,弘扬红色精神。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七律·长征》教学片段:

1. 默读诗句,深入思考。

教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中有许许多多的困难,诗中有没有具体写出哪些困难呢?

学生:翻越五岭。

学生:爬乌蒙山。

2. 补充图片资料,感知红军翻山越岭的艰难。

教师:老师想调查一下,班级爬过山的同学请举手。你们能谈谈登山的感受吗?

教师:大家来看看这两组图片,猜一猜哪一张是你们爬的山路?想一想,爬有台阶和没有台阶的山,有怎样的区别?

学生:没有台阶非常难走,更费力气。

学生:还有受伤的危险。

教师:你们爬山与红军翻山只有山路不同吗?

学生:红军吃的东西较少,还背着枪支弹药等。还有敌人追兵,天空有敌人的飞机轰炸。

3. 播放影视资料,引发学生感悟“红色精神”。

教师:我们来看一段相关的史料。

教师:看到红军战士浴血战斗的场面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学生:我要向红军战士学习,现在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4. 联系生活谈现代“红色精神”。

教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还要不要这样的无私奉献、不怕困难、勇于献身的精神?

学生:要。疫情时期,许多医护人员不就像红军战士一样“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吗?

教师:我们要永远继承并弘扬“无私奉献、不怕困难、勇于献身……”这些红色精神,它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是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教学革命文化类课文,既要尊重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更要尊重教材编者的编排意图。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从文本出发,借助历史资料去感染学生,以真动情,让学生在阅读、感知历史的真实中自觉习得红色精神,自觉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

二、鼓励多维认知,以“人”传情,发扬红色精神

革命文化类课文往往通过塑造革命伟人和革命英雄的伟大形象,发扬他们身上凸显出的乐于奉献、不怕牺牲、勇敢顽强的红色精神。这是革命文化类课文承载的最重要任务,也是此类课文的核心价值所在。可是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却不是很好,细心思索,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从文本大处着手,着重解读革命伟人和革命英雄身上高于常人的道德品质和革命精神,往往忽略了文本深处体现出的他们同于常人的表现,使得这些革命伟人和革命英雄的形象异常高大,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这样的“伟大”让人感觉高高在上,常人难以企及,不自觉产生敬而远之的想法。

其实革命英雄伟人和革命英雄也是肉体凡胎,也有儿女情长,很多时刻的他们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有多维解读,鼓励学生多角度认知革命伟人和革命英雄,才能使革命伟人 和革命英雄不再被“神化”,成为学生心中血肉丰满、可以学习的“人物”。教学革命文化类课文,可以基于对革命伟人和革命英雄伟大形象的品悟,以“人”传情,这样能够让红色精神真正落地生根。如教学《军神》一课,我既尊重文本的核心价值,又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让刘伯承的形象丰满地屹立在学生的心中。

1. 品读重点语段,感悟刘伯承的精神。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教师:品读上面的语段,我们认识到一位怎样的刘伯承?

学生:勇敢顽强的刘伯承,因为他做手术不用麻药。

学生:不怕牺牲的刘伯承。

2. 品读细节,多元解读刘伯承。

教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文字,猜猜他当时心里会想什么?

学生:我要用清醒的大脑指挥战斗。

学生:要保持清醒的大脑,还有好多革命工作需要我。

教师:他除了想着指挥战斗保卫国家,还会不会想到其他的呢?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

学生:可能还会想到自己的孩子。

学生:还会想到自己的母亲。

教师:是呀,人生最亲的人莫过于父母和孩子。在生死关头的时刻又怎能不想到自己最亲最爱的人呢?

3. 补充故事——《刘伯承 15 岁当家》。

教师:此时此刻,你又认识怎样的刘伯承?

学生:孝敬母亲的刘伯承。

学生:特别能吃苦的刘伯承。

教师:刘伯承不仅是一位勇敢顽强的军神,也是一位孝顺儿子,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你有什么话想说?

学生:我们要向刘伯承学习,既要勇敢顽强不怕困难,还要孝顺父母。

解读革命文化类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既要尊重教材作者主张的核心内涵,又要鼓励学生多元化理解,这样才能让英雄接地气,让伟大与平凡融合,让学生乐意亲近人物,使得红色精神深深根植在孩子们的心田。

三、品悟精妙写法,以“细”化情,传扬红色精神

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相比,革命文化类课文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性、政治性和革命性,感情色彩特别浓郁。特别是革命伟人故事类课文,作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大多旗帜鲜明地表达爱恨情仇,对比描写和细节描写是作者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人物的爱与恨、崇敬与鄙视,在读者面前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如五年级下册《清贫》一课,本篇课文是根据革命伟人方志敏被捕后写的文章改编的。课文主要记述方志敏同志被俘时的情景,两个国民党士兵贪婪地对他进行搜身,最后却一无所获后。此时此刻,胸襟坦荡的方志敏镇定自若地说:“矜持不苟、廉洁奉公是共产党员的美德。”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者心中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清贫、洁白、朴素。课文不仅有作者对革命伟人方志敏的正面描写,赞扬了共产党员恪守清贫的高贵品质,还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两个国民党士兵搜身的细节,这些细节描写可以说是酣畅淋漓地刻画出了国民党士兵无比贪婪的丑恶嘴脸,与方志敏同志的清贫形成强烈的对比,既讽刺了国民党士兵,又突出了方志敏面对被捕毫不畏惧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整篇课文,从正反两面塑造了共产党人矜持不苟、廉洁奉公、甘于清贫的高尚美德,着实令人敬仰,是学生人生成长中的楷模。

教学《清贫》,我引导学生品悟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对比描写和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撬动整篇课文的学习,悄然无声地树起革命伟人的高大形象,指引学生树标立榜建立人生楷模,从而继承和传扬革命伟人身上蕴含的“红色精神”,崇尚美德、向善而行。

学习革命文化类课文,可以让我们感知植入血液的革命情怀,让我们聆听刻入灵魂的精神赞歌,更让我们明白和平年代的当下依然需要树立崇高理想,坚守红色信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要坚定不移地把这“英勇无畏、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永攀高峰”的红色精神传承下去,让红色精神融入血液,化为力量,成为中华民族永远屹立的脊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撰稿人:李  怡

审核人:虞圣姬

终审:陆炜
分享到:
【打印正文】